WJ13-7-06 《两种教育》,终选三等奖

 黄涛,修改稿(7),08-20-2014

生活中,我们时刻被教育影响,能让人真正成长的不多。对我来说,自接受学校教育,转眼已十余载,但我从中获得的知识屈指可数。直到2011年9月,经忆言介绍,我与涵石先生结缘,并借助网络跟随他学习写作,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这两种天渊之别的教育,给予我截然相反的人生影响。

念小学时,老师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少先队员。那时科目不多,成绩好不算是优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才算鹤立鸡群。所谓优秀少先队员,要证明自己足够爱国,学习雷锋等,嘴边常挂“爱祖国、爱劳动”等空口号。为此,大部分课堂时间里,我们要跟着老师学唱“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和“共产主义好”等神曲。如今,仍记得“少先队队歌”中第一句歌词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孩童时不知其意,只觉得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与当未来的接班人就很光荣。前些天,我偶然在自己的储物柜里发现一个绿色的小本子,它是我小学时做少先队队长的证明。它曾是我儿时的骄傲,但却不是这一代人最后的骄傲。六年读书时光里,我只是个整天喊空口号的天真孩童,而后迷糊地进入初中。

上初中后,老师说我们的目标是考入当地重点高中。我作为一名初中生,不再以优秀少先队员或祖国花朵为骄傲,而是和所有人一样顺理成章地晋升为普通团员,更靠近党员一步,老师说很多奖项等都是以团队身份作为基础评比。而对于家长来说,比团员更受关注的是考试分数,因此初中增添了诸多科目,繁重的学习压力使我茫无头绪。到了初三,老师说学习是为了考进重点高中,迷茫的我只能顺从老师,并机械地学习。而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如语文老师教我们得高分作文的方法:背诵名文或满分作文里的精彩语句,进行拼凑,使之成文;而数学老师则是让我多做例题,记住解题模板,如果遇不到做过的题,就等于给这种死板的学习方式判了死刑。其他科目的教学方法也类似。当我顺利进入重点高中后才发现:原来对老师的信赖竟是我最大的无奈,却疑问老师的教育是为何?

到了高中,老师说我们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老师说:“考大学就是你们每个人的唯一目标,如果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太高太远的梦想对你们来说不现实。另外,大学的课程非常轻松,毕业之后找工作也很容易……”我对此话信以为真,以至于把高远梦想缩短至大学。老师反复复习也只是同类知识,逼迫式教学与初中相同,在这种教育下,我仍是个顺从老师的书呆子,始终保持机械的学习方式。历尽艰辛的学习,最后我如愿考上了大学。后来回头感悟:原来文科考试也不全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这次偶然上榜,我自己也很意外,因为对于老师的教导,还有个人努力,我不知道哪个所占的成功比例大一些。因此,我带着这个疑问毕业,进入大学,却不得不把美好的向往延伸到大学。拿走录取通知书,匆匆离校后,没来得及从高中学校转出团籍,所以我从团员降低到群众身份,并成为大学里唯一的“平民”。

进入大学后,我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目标而荒废光阴。报名那天,我兴高采烈地跨过校门那一刻,竟然不知来大学做什么,实现大学梦后却迷失了最初的自己,但我还是把心底最后的愿望孕育在大学。我所在的大学倡导培养全能型人才,四年有五十多门课程,领域范围广。但平时课上,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不断地介绍一些名人的演讲视频,鼓励参加学校请来的名师讲座,推荐励志书籍等。我对老师的依赖,使我慢慢失去理智,脑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每天复制别人走过的路。临近毕业才明白:我所向往的成功人生是别人的,我所学的课本知识在社会工作中根本用不上…… 在大学里,我所学到的知识是单一的,基本是一些毫无实践性的理论知识而已。更可笑的是:大学里似乎只有我一个人不是团员或预备党员或党员的身份而被同学们嘲笑了四年,我不太理解这种非黑即白的思想判断,也感觉到群众身份的人就快要被伟大的党抛弃,难道这真是我一个人的悲哀吗?我开始怀疑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畸形,也怀疑学校的教育者们是否合格……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最起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之找到梦想而于将来作出奉献。但是在过去十多年的受教经历中,我没有体会到这其中任何一点。反而,教育使我误入歧途,变成一个无用之人。而我不甘愿因此做个废人,我想要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最起码得有尊严、权利和自由。正当我想努力走出黑暗去寻找人生的光明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见涵石先生,并跟随他学习写作,开启我第二次教育的新起点。

我学习写作,从探索语文教材中的名文开始。探索的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发现它有“结构混乱、堆砌词汇”等缺陷,不符合当代汉语写作标准,不能选入语文教材误导学生;《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废话连篇、语句罗嗦、不够简洁”等缺陷,不算是一篇可爱之文;另外,余秋雨《垂钓》和鲁迅的《藤野先生》有“标题不准确、开篇跑题”等缺陷,不能当作学习典范。我试着改写原文中部分不恰当的地方,看到修改文比原文更有条理、更易于读者理解,我看到名文竟名不副实。这是和先生学习的首次收获,也给予我继续探索当代散文缺陷的动力。

在探索的基础上,我认识更多当代散文的写作缺陷。在我印象中,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散神不散”的原则,而先生对我说:“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如同绘画,得慢慢上色;又如同雕刻,得仔细斟酌;还如同建筑,在基石上构建房架,再靠装饰美化等。它和其他艺术品存在相通的艺术魅力。”这句话颠覆了我对传统写作的认识,并指引我开始审视当代散文。我从熟悉的网络美文开始审视,发现这类文章很难让人读懂,甚至猜不准作者的意图;文章用词唯美,全靠词汇堆砌、内容空洞等,毫无阅读价值。当代名文及教材范文均如此,也是“换汤不换药”。这类文章被称为“渣文”,其特性称为“渣性”,对渣文的认识使我看到中国当代散文的写作缺陷:“堆砌词汇、结构凌乱、缺乏美感、不够完整”等;同时认识到只有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的文章,才更符合读者的需求。这次进步使我储备重新审视更多名人的信心。

了解当代散文缺陷后,我进一步去探索名人价值的客观真相。刚开始我带着疑问去审视鲁迅,发现他在所处时代做的事与百姓口中所说的恰好相反。事实上,鲁迅在当时是个“不左不右”的人,和国民政府与共产党都有联系;此外,他的文章里并没有看到批判日军的任何言语,如今反而被某集团人员用来宣传政治,成为了小人的统治工具。鲁迅活着的时候是个悲剧,死了之后变成了笑话,其南辕北辙的行为配不上英雄称号。而透过他的事例,我心生更多疑惑,对诸多名人的以往认识。这时,我偶然在网上看见《透视中国》里的一篇文章,里面把马克思解析得清清楚楚,有理有据。该文说马克思创立了暴力论,实际上恰恰触发了战争。我挖空了自己所学的课本历史知识,又仔细分析各国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所引发的战争,正是符合暴力论里宣扬的那样。透过这次探索,我决定不再像之前那样去盲目崇拜任何名人。有关名人的记录尚不准确,而历史内容又是否客观真实?值得探索。

通过探索历史,我看到延续至今的错误历史记录。涵石说:“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要研究不同版本的相关资料,比较与思考后得出较接近客观真相的答案。”我按照此方法,先熟悉中国历史教材里的抗战史后,又看台湾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纪录片,回想看过的中国抗战电视剧及记录片,在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上查找与抗战史相关的资料,问大学历史教授,看了一些写抗战史的书籍,如: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等,包括各国学者对抗战史的不同观点,还有中国学者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类书籍,诸多当代历史爱好者的博文,等等。我把所能了解到的抗战史一一作出比较,再结合当代中国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人民口碑进行剖析,而后不难发现:抗战史的记录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最后在涵石先生那里得到了一部分比较接近客观的答案:中国的抗战史记录不真实,它被记录者为各种需求而随意篡改。我在得到客观答案的同时,也改变之前对历史的错误认知。而我知道除了历史,将要探索的还有更多,为促进社会进步。

这次教育体验使我提高思想认识,与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我感受先生的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先生先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用写作的方法培养我的逻辑思维、创造力等。其学习过程中,我被先生尊重,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学习的愉悦。而在此之前,中国学校的老师逼我按照他的方式去学习,使我失去学习自由、丧失创造力、扭曲价值观及误入歧途等,我变成了被囚禁的学习犯人。如今逃出牢笼的我看到中国教育存在的部分弊端:体制具有强制性、教学具有欺骗性、思想具有错误性、知识具有单一性等。这些弊端曾像是致命毒药一般,使我一直滞留于黑暗迷途中,而先生给予了我重生的希望。

中国教育带我走进迷途,把我推进了一个无底深渊,而涵石先生则指引我在黑暗之中寻觅光明,并助我开辟了人生的新轨迹。在先生的教育下,我明白“人”的真正含义,也看见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曙光。因此,我很庆幸能成为涵石先生的学生,并希望今后能在先生的引导下去探索一条新的教育改革之路。而这一路走来,先生的指引像一束逢时之光,它照亮我人生的黑暗,也明鉴中国教育的迷途。

——————————————————–

修改稿(6),05-31-2014

自上学起,我开始接触教育,并把美好愿望都寄予学校和老师。转眼间,十几年的求学生活已结束,而我对中国教育的理解仍很模糊。直到2011年9月,经忆言介绍,我遇见了涵石先生,并借助网络跟随他学习写作,使我逐渐体会到教育的价值。这两次不同的受教经历给予我相反的影响,我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极大转变。

我念小学时,老师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优秀少先队员。小学只有语文与数学两科目,但大部分课堂时间要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主义好”。而成绩优秀不算是优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才算是佼佼者。现在仍记得歌中第一句词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孩童时并不知其意,只觉得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当未来的接班人就很光荣。前些天,我偶然在自己的储物柜里发现一个绿色的小本子,它是我小学时做少先队队长的证明,也曾是我儿时的骄傲。那时老师常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也一直期待着绽放的一天。但小学6年读书时光,我却只是个整天呼喊着“长大要当科学家”空口号的天真孩童,而后迷迷糊糊地进入中学。

当我念初中后,老师赋予我的学习目标仅限于考重点高中。中学增添历史、政治、外语等多科目,而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不再以少先队员或祖国花朵为骄傲,除了学习外还需要一个真正的梦想,但过重的学习压力使我渐渐迷茫,只能顺从老师,并机械地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如语文老师教我们得高分作文的方法:背诵名文或满分作文里的精彩语句,进行拼凑,使之成文;而数学老师则是让我多做例题,记住解题模板,如果遇不到做过的题,就等于给这种死板的学习判了死刑。其他科目也如此。当顺利进入重点高中后我才发现:原来初中时对老师的信赖却是我那时最大的无奈。

重点高中的老师把大学梦定义为学习生涯的终极梦想。记得老师说:“考大学就是你们每个人的唯一目标,如果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太高太远的梦想对你们来说不现实,另外,大学的课程非常轻松,毕业之后找工作也很容易……”我对此话信以为真,以至于把高远梦想缩短致大学。老师反复复习也只是同类知识,逼迫式教学与初中相同,在这种教育下,我仍是个顺从老师的书呆子,始终保持机械的学习方式。直到高考结束才恍然大悟,原来文科考试也不全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虽然我顺利考上了大学,但终究还是归功于与老师“背道而驰”的自主学习成果。于是又不得不把美好的向往延伸到大学里。

进入大学后,所谓的教授们碾碎我的梦想摇篮。报名那天,我兴高采烈地跨过校门那一刻,竟然不知来大学干什么,实现大学梦后却迷失了最初的自己。也许考入大学只是偶然,但我还是把心底的最后愿望孕育在大学。我所在的大学倡导培养全能型人才,四年有58门课程,包括各类领域。但平时课上,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不断地介绍一些名人的演讲视频、鼓励参加学校请来的名师讲座,推荐励志书籍等。我对老师的依赖性使我慢慢失去理智,脑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每天复制别人走过的路。临近毕业才明白:我所向往的成功人生是别人的;我所学的课本知识在社会工作中根本用不上…… 在大学里,我所学到的知识是单一的,基本是一些毫无实践性的理论知识而已。在众多教授的悉心教导下,我并没有走出迷茫,更看不到自己在未来存在的任何价值。

从小学到大学,老师的错误教导使我误入歧途,最后变成一个无用之人。但我并非是进入大学后才迷茫,而是从上学起就开始逐渐迷失自己,直到大学毕业之际。而我不甘愿做个废人,正当我想努力走出黑暗去寻找人生的光明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遇见涵石先生,并跟随他学习写作,开启了第二次教育的新起点。

我学习写作从探索语文教材中的名文开始。探索的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发现它有“结构混乱、堆砌词汇”等缺陷,不符合当代汉语写作标准,不能选入语文教材误导学生。《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废话连篇、语句罗嗦、不够简洁”等缺陷,不算是一篇可爱之文。另外,余秋雨《垂钓》和鲁迅的《藤野先生》有“标题不准确、开篇跑题”等缺陷吗,不能当作学习典范。我试着改写原文中部分不恰当的地方,看到修改文比原文更有条理、更易于读者理解,我看到名文竟不名副其实。这是和先生学习的首次收获,也给了我继续探索当代散文写作缺陷的动力。

在探索的基础上,我认识更多当代散文的写作缺陷。在我印象中,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散神不散”的原则,而先生对我说:“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如同绘画,得慢慢上色;又如同雕刻,得仔细斟酌;还如同建筑,在基石上构建房架,再靠装饰美化等。它和其他艺术品存在共同的艺术魅力。”这句话颠覆了我对传统写作的认识,并指引我开始审视当代散文。我从熟悉的网络美文开始审视,发现这类文章很难让人读懂,甚至猜不准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只图用词唯美,文章全靠词汇堆砌,内容空洞,毫无价值。当代名文及教材文章均如此,也是“换汤不换药”。这类文章被涵石称为“渣文”,其特性称为“渣性”,对渣文的认识使我看到中国当代散文的写作缺陷:“堆砌词汇、形式凌乱、缺乏美感、不够完整”等,也认识到:只有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的文章,才更符合读者的需求。这次进步使我有一种重新审视更多名人的自信和力量。

了解散文缺陷后,我进一步去探索名人价值的客观真相。刚开始我带着疑问去审视鲁迅,发现他在所处时代所做的事情和百姓口中说的恰恰相反,并非英雄,而透过他的事例使我心生更多疑虑。这时,我偶然在网上看见《透视中国》里的一篇文章,里面把马克思解析得清清楚楚,说马克思创立了暴力论,实际上却恰恰触发了战争。我挖空了自己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又仔细分析各国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所引发的战争,恰恰是符合暴力论里宣扬的那样。透过这次探索,我决定不再像之前那样去盲目崇拜任何名人。有关名人的记录尚不准确,而历史内容又是否客观真实?

通过探索历史,我看到延续至今的错误记录。涵石说:“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要研究不同版本的相关资料,比较与思考后得出较接近客观真相的答案。”我按照此方法,先熟悉中国历史教材里的抗战史后,又看台湾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纪录片,回想看过的中国抗战电视剧及记录片,在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上查找与抗战史相关的资料,问大学历史教授,看了一些写抗战史的书籍、如: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等,包括各国学者对抗战史的不同观点,还有中国学者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类书籍,诸多当代历史爱好者的博文等。我把所能了解到的抗战史一一比较,再结合当代中国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人民口碑进行分析,而后不难发现:抗战史的记录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最后在涵石先生那里得到了一部分比较接近客观的答案:中国的抗战史记录不真实,它被记录者为各种需求而随意篡改。我得到客观答案的同时,也改变了之前对历史的错误认知。而我知道除了历史,值得探索的还有更多。

从探索名文缺陷到历史错误记录,我的进步离不开涵石先生的引导,经过这次写作学习,我不再认为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同时,我看到先生的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基本区别:先生给予我一个正确的指引,让我学会自主探索与学习,助我提高各方面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在学习过程中,我被先生尊重,第一次感受到做自由学习者的愉悦。而之前学校的老师逼我按照他的方式去学习,使我失去学习自由、丧失创造力、扭曲价值观及误入歧途等,我变成了被囚禁的学习犯人。如今逃出牢笼的我还看到中国教育存在的部分弊端:体制具有强制性、教学具有欺骗性、思想具有错误性、知识具有单一性等。这些弊端曾是我受教时期的透明毒药,使我一直滞留于黑暗迷途中。

中国教育带我走进迷途,把我推进了一个无底的黑暗深渊,而涵石先生则引导我寻觅光明,并助我重新开辟了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是先生让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使我看见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曙光。因此,我很庆幸能成为涵石先生的学生,并坚信今后能在先生的引导下探索到一条新的教育改革之路。一路走来,先生的指导像一束逢时之光,它不但照亮了我人生的黑暗,也照亮了中国教育的迷途。

——————————————————————————————————–

修改稿(5),01-02-2014

自上学起,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繁杂知识,十几年转眼即逝,而我脑海里对中国教育的理解一直很模糊。直到2011年9月,经忆言介绍,我遇见涵石先生,并借助网络跟随他学习写作,在其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教育的正确含义。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两次不同受教经历给予我相反的影响,并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相应改变。

小学是我的“启蒙教育”。那时只有两科目:语文是教拼音与诗词,数学是加减乘除。但课余时间要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主义好”。然而,成绩优秀不算是优秀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才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现在仍记得歌中有“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词,孩童时不知道其意思,只觉得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是未来的接班人就觉得很光荣。前些天,我偶然间在自己的储物柜里发现一个绿色的小本子,它是我小学时做少先队队长时候的证明,也曾是我儿时的骄傲。老师常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也一直期待着绽放的那一天。但小学6年时光,我只是一个整天呼喊着“长大要当科学家”口号的天真孩童,而后迷迷糊糊地进入中学。

中学时我对老师“深信不疑”。中学增添历史、政治、外语等多科目,学习压力倍增,我的兴趣倍减,并逐渐厌恶学习,更不知为何要学习。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再以少先队员或祖国花朵为骄傲,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梦想。于是迷茫的我只能听从老师,以考入重点高中为学习目的,并机械地学习着。如:语文老师教我们得高分作文的方法:背诵名文或满分作文里的精彩语句,进行拼凑,使之成文;而数学老师则是让我多做例题,记住解题模板,如果遇不到做过的题,就等于给这种死板的学习判了死刑。其他科目的方法也如此。而顺利进入重点高中后才发现:原来对老师的信赖却是我的最大的无奈。

高中的唯一目标是考大学。记得高中老师说:“考大学就是你们每个人的目标,如果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太高太远的梦想对你们来说不现实,另外,大学的课程非常轻松,毕业之后找工作也很容易……”我对此话信以为真,以至于把高远梦想缩短致大学,便以此为学习目标。但老师反复复习也只是同类知识,逼迫式教学与初中相同。那时的我已接近成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这种教育下仍是个顺从老师的书呆子,保持机械的学习方式,并逐渐失去更远大的目标。临近高考,我转入自学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后,高考的果实多半属于自学,又不得不把美好的向往延伸到大学里。

我进入大学后却丢失了梦想。报名那天,兴高采烈地跨过校门那一刻,却竟然不知自己来大学干什么,实现大学梦后却迷失了最初的自己,也许考入大学只是偶然,此后的每一天里我不断寻觅着梦想。我的大学倡导培养全能型人才,四年有58门课程。但平时课上,老师不断地介绍去看一些名人的演讲视频、鼓励参加学校请来的名师讲座、看他们推荐的书籍等。对老师的依赖性使我慢慢失去理智,我的脑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每天复制别人走过的路。毕业了才明白,我所向往的成功人生是别人的;我所学的课本知识在社会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在大学教育下我一无所有,像一张白纸……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是单一的,它让我看不到自己在未来存在的价值,也让我再次迷失自己。四年大学,除了一些毫无实践性的理论知识外,我并没有走出迷茫。

从小学到大学的知识如此轻薄,错误的指引使我误入歧途,变成毫无用处的人。但我并非进入大学后才迷茫,而是从上学第一天就逐渐迷失自己。正当我想努力走出黑暗,去寻找人生的光明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遇见涵石先生,它助我找到新方向,也成为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跟随先生学习,从探索语文教材中的名文开始。探索的第一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春》,发现它是一篇“结构混乱、堆砌词汇”等缺陷的文章,不符合当代汉语写作标准、不能选入语文教材而误导学生;《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废话连篇、语句罗嗦、不够简洁”等缺陷,不算是一篇“可爱”的文章。另外,余秋雨《垂钓》和鲁迅的《藤野先生》存在“标题不准确、开篇跑题”等现象。我试着改写原文中部分不恰当的地方,看到修改文比原文更有条理、更易于读者理解。我首次认识到名文竟不名副其实,这是和先生学习的首次收获,也让我对当代名文的写作缺陷充满好奇。

在探索的基础上,我认识以往散文写作的缺陷。在我印象中,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散神不散”的原则,而先生对我说:“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如同绘画,得慢慢上色;又如同雕刻,得仔细斟酌;还如同建筑,在基石上构建房架,再靠装饰美化等。它和其他艺术品共同存在的艺术魅力。”这句话颠覆了我的传统写作观,并指引我开始审视当代散文。我从自己熟悉的网络美文开始审视,审视后发现这类文章很难让人读懂,甚至去猜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只图用词唯美,文章全靠堆砌词汇,而不注重思想内涵,显得内容空洞,毫无价值。此外,当代名文及教材文章均如此,也是“换汤不换药”。这类文章被涵石称为“渣文”,其特性称为“渣性”,对渣文的认识使我看到中国当代散文的写作缺陷:“堆砌词汇、形式凌乱、缺乏美感、不够完整”等,也认识到:只有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的文章,才更符合读者的需求。然而,名文的缺陷使我有了一种重新审视名人的自信。

认识名文缺陷之后,先生解答了我对名人的疑问。刚开始我带着疑问去探索鲁迅,发现他在所处时代所做的事情和百姓口中说的恰恰相反,并非英雄,而透过他的事例使我心生更多疑虑。这时,我偶然在网上看见《透视中国》里的一篇文章,里面把马克思解析得清清楚楚,说马克思创立了暴力论,实际上却恰恰触发了战争。我挖空了自己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又仔细分析各国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所引发的战争,恰恰是符合暴力论里宣扬的那样。于是我决定不再像之前那样去盲目崇拜马克思, 而是对更多名人发出更大的挑战,甚至怀疑历史的真实性。

通过研究历史,我看到延续至今的错误历史记录。涵石说:“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要研究不同版本的相关资料,比较与思考后得出较接近客观真相的答案。”我按照此方法,先熟悉中国历史教材里的抗战史后,又看台湾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纪录片,回想看过的中国抗战电视剧及记录片,在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上查找与抗战史相关的资料,问大学历史教授,看了一些写抗战史的书籍,如: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等,包括各国学者对抗战史的不同观点,还有中国学者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类书籍,诸多当代历史爱好者的博文等。我把所能了解到的抗战史一一比较,再结合当代中国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人民口碑进行分析,而后不难发现:抗战史的记录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最后在先生那里得到了一部分比较接近客观的答案:中国的抗战史记录不真实,它被记录者为各种需求而随意篡改。得到客观答案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之前错误的历史认知。因此,这才是我的启蒙教育。

学习写作的道路虽曲折漫长,但其过程倍感愉悦。我被先生尊重,第一次感受到做一个学习自由者的愉悦;而在学校的十几年中,老师逼我按照他的方式去学习,使我失去学习自由、丧失创造力、扭曲价值观及误入歧途等,就像一个被囚禁的学习犯人。而如今逃出牢笼的我看到中国教育存在的部分弊端:体制具有强制性、教学具有欺骗性、思想具有错误性、知识具有单一性等。不幸与悲哀的:,当代大部分中国人正处于这种错误教育下的水深火热中,也许此刻的你也身在其中,你的孩子或未来的孩子也将会深受其害,我们唯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这一切。

这次经历使我体会到先生的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基本区别: 先生给予我一个正确的指引,然后去自主探索与学习,从而提高各方面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如果把我的亲身经历当作一次探索正确教育的“实验”,那么已证明涵石的教育是成功的,除了我,它也是当代中国人的教育“指南针”。中国教育带我走进迷途,而涵石则引导我找到光明,重新开辟我人生轨迹的新起点,我很庆幸能成为先生的学生,并一步步去实现人生价值。先生的指导像一束逢时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黑暗,也将照亮中国教育的迷途。

——————————————————–

修改稿(4):不同的教育,01-02-2014,初选三等奖

自上学起,我真正地接触到教育,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繁杂的知识,十几年的学校生活转眼即逝,而停留在我脑海里对中国教育的理解仍很模糊。直到20119月,经忆言介绍使我遇见涵石先生,并借助网络跟随他学习,从写作延伸到各类知识,其过程使我对教育的理解不断清晰化。这两种教育,前一种带我走进迷途,而后一种则引我找到光明,重新开辟我人生轨迹的新起点。

在迷途之地回想高中毕业前,我唯一的目标是考入大学。从小我被灌输最多的思想就是考大学,但小学时,被逼着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主义好”,去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大学梦被不知不觉地抛在一边,而我对老师深信不疑。初中时,老师教我们得高分作文的方法:背诵名文或满分作文里的精彩语句,进行拼凑,使之成文。高分背后隐藏着模仿或抄袭,骗人骗己,死板的教学不但阻碍着我的创造力,反而促使我形成不好的习惯。也正是这些不良习惯使我机械般地考入高中,找回了大学梦,所以我对老师仍深信不疑。而高中老师说:“考大学就是你们每个人的目标,如果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太高太远的梦想对你们来说不现实,另外,大学的课程非常轻松,毕业之后找工作也很容易……”我对老师说的再次深信不疑,也顺利考入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逐渐模糊了人生目标。报名那天,兴高采烈地跨过校门那一刻,却竟然不知自己来大学干什么,实现大学梦后却迷失了自己,也许考入大学只是偶然。而往后生活中,我不断寻觅着梦想。而之前我梦想的大学倡导培养全能型人才,四年有58门课程。但平时课上,老师不断地介绍去看一些名人的演讲视频、鼓励参加学校请来的名师讲座、看他们推荐的书籍等。对老师的依赖性使我失去理智,我的脑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每天复制别人走过的路。到临近毕业才明白,我所向往的成功人生是别人的;我所学的课本知识在社会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在大学教育下我一无所有,像一张白纸……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是单一的,它让我看不到自己在未来存在的价值,也让我再次迷失自己。回想四年大学,几乎每天都用来寻找梦想,学着一些毫无用处的理论知识。

从小学到大学,我像机器人一样学习,而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如此轻薄,老师的指引使我误入歧途。于是我想努力走出黑暗,去寻找光明。恰在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遇见涵石先生,这次偶遇助我找到新方向,成为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跟随涵石先生学习写作,从探索名人、名文的错误开始。我探索的第一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春》,探索后发现它是一篇结构混乱、堆砌词汇等缺陷的文章,不符合当代汉语写作标准、不能入语文教材而误导学生;《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废话连篇、语句罗嗦、不够简洁等缺陷,不算是一篇“可爱”的文章。另外,余秋雨《垂钓》和鲁迅的《藤野先生》存在标题不准确、开篇跑题等现象,我试着改写一些错误的地方,看到修改文比原文更有条理。名文竟不名副其实,那么所谓的名人又是不是缔造?带着疑问去探索鲁迅,发现他在所处时代所做的事情和百姓口中说的恰恰相反,并非英雄,而透视他的事例使我心生更多疑虑。这时,我偶然在网上看见《透视中国》里的一篇文章,里面把马克思解析得清清楚楚,说马克思创立了暴力论,实际上却恰恰触发了战争。我挖空了自己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又仔细分析各国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所引发的战争,恰恰是符合暴力论里宣扬的那样。初次探索,我体会到了解真相的喜悦,也激发了我探索更多真相的兴趣。

此外,反思中国近代史以寻求部分较接近客观的真相。涵石说:“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要通过研究不同版本的相关资料,通过比较与思考后得出较接近客观真相的答案。”我按照此方法,先熟悉中国历史教材里的抗战史后,又看台湾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纪录片,回想看过的中国抗战电视剧及记录片,在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上查找与抗战史相关的资料,问大学历史教授,看了一些写抗战史的书籍,如: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等,包括各国学者对抗战史的不同观点,还有中国学者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类书籍,诸多当代历史爱好者的博文等。我把所能了解到的抗战史一一比较,再结合当代中国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人民口碑进行分析,而后不难发现:抗战史的记录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最后在先生那里得到了一部分比较接近客观的答案:中国的抗战史记录不真实,它被记录者为各种需求而随意篡改。如今历已成为当代写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为各界知识领域带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从纯粹的写作延伸到各类学科及知识的新领域。首先,我认识到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还有“渣文”的概念等,有助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其次,我看到写作和其他艺术品共同存在的艺术魅力。涵石说:“写作就如同绘画,得慢慢上色;写作又如同雕刻,得仔细斟酌;写作还如同建筑,在基石上构建房架,再靠装饰美化等。”这让我更多感受到写作的艺术之美。再其次,我学到了配色与设计等写作之外的知识。刚如文集不久时,先生给我及其他学员一张景色图片,让我们了解配色的重要性。之后,先生在网站上增添了配色的方法,及色轮配色的教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配色的原理。又在20133月,我参与网站建设的配色规划,让我在实践中学会配色。在规划网站色调的同时,我又参与涵石研究院的LOGO设计,从不会绘画、毫无灵感,再通过先生的提示画出了自己设计的图案。虽然远远赶不上如今的LOGO,但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设计体验。从写作联系到丰富知识,再拓展到整个世界。但我知道,跟随先生所学到的只属冰山一角。

之前两年,学习写作的过程轻松愉悦,我认清学过的错误知识和接触更多新知识,改变我的成长轨迹。现在,我已看到中国教育存在的部分弊端:体制具有强制性、教学具有欺骗性、知识具有单一性,它是在中国封建落后而长期不变的教育影响下所形成,会使人丧失创造力、扭曲价值观及误入歧途等。而跟随涵石先生学习,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被先生尊重,提高各方面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当代中国人缺失的恰是正确的价值观,而中国教育的错误引导使人思想歪曲且越陷越深。相比之下,涵石倡导的新教育能为中国教育树立发展的风向标,独特的教学能使人走向正确之道,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与新思想将指引人找到新方向。因此我很庆幸成为先生的学生,能一步步去实现人生价值。而在此之前,先生的指导像一束逢时之光,照亮我人生的黑暗,同时照亮了中国教育的迷途。

——————————————————–

修改稿(3):《不同的教育》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经历过两种不同的教育:十六年的中国教育与跟随涵石先生学习的两年。中国的封建教育让我耳目闭塞;而涵石先生新颖的教学则使我茅塞顿开。这两种不同本质的教育给我的学习体会完全相反,相比从前,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

我的经历与体会过程中,强制性是中国小学教育的本质之一。小学六年的教育重点是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主义好”,学校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可那时年少的我不知为什么,只是机械地跟着学。而老师把同样的教育方法运用到课堂,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学校通过老师为介质来强制学生记住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进行无条件洗脑式教育。这种强制教育逐渐使我的思维慢慢“纤维化”,就像一块吸满胶水的海绵一样。一直持续到中学。

中学六年,我体会到了教育的另一本质:欺骗性。初中时,老师教我们得高分作文的方法:背诵名文或满分作文里的精彩语句,进行拼凑,使之成文。我的考试作文几乎次次得满分,有时我想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但老师的判卷标准以他的主观意识为准。模仿或抄袭,骗人骗己,这种死板的方式不但阻碍着我的创造力,反而促使我形成模仿或抄袭的习惯,也失去了本身的诚信。高中时,老师对我说:“考大学就是你们每个人的目标,如果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太高太远的梦想对你们来说不现实,另外,大学的课程非常轻松,玩到毕业之后找工作也很容易….”我对老师说的话信以为真,依赖性使我逐渐失去理智,但到了大学后才发现并非如此,我又一次被老师所欺骗,但我不再习以为常。

大学四年,我体会到中国教育的又一本质:单一性。我的大学倡导培养全能型人才,而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不断去看一些名人的演讲视频,去参加学校请来的名师讲座,去看他们推荐的书籍,等等。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的脑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每天在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临近毕业才明白,我所向往的人生是别人的;我所学的课本知识在社会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在大学教育下的我只是张一无所有的白纸……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是单一的,它让我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使我逐渐走进迷途,且越陷越深。

这是我从小学到大学间十六年的受教经历,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也使我我不断迷失人生方向。这时,经忆言介绍,我幸运地遇见了《中国当代文集》和涵石先生,并借助网络跟随涵石先生学习,而这次偶遇铸造了我人生的新起点。

跟随涵石先生学习,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首先,我自由地探索语文教材中的名文错误。如探索后发现《春》是一篇结构混乱、堆砌词汇等缺陷的文章,不符合当代汉语写作标准、不能入语文教材而误导学生。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废话连篇、语句罗嗦、不够简洁等缺陷,不算是一篇“可爱”的文章。另外,针对余秋雨《垂钓》和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存在标题不准确、开篇跑题等现象,我试着改写一些错误的地方,修改文比原文更有条理。名文竟然不名副其实,那么所谓的名人又是不是缔造?其次,我认清了名人背后的真面目。如探索后发现原来鲁迅在所处时代所做的事情和百姓口中说的恰恰相反,而透视鲁迅的事例使我更多名心生疑虑。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在网上看见《透视中国》里的一篇文章,里面把马克思解析得清清楚楚,说马克思创立了暴力论,实际上却恰恰触发了战争。我挖空了自己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又仔细分析各国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所引发的战争,恰恰是符合暴力论里宣扬的那样。在探索过程中,求知不被束缚,也激发了我探索更多真相的兴趣。

跟随涵石先生学习,我认识到接近客观的历史真相。先生说:“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要通过研究不同版本的相关资料,再通过比较与思考得出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我按照先生给出的方法,先研究最熟悉的历史教材,大致教材里的抗战史后,又看台湾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纪录片,在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上查找与抗战史相关的资料,问了大学历史教授,看了一些写抗战史的书籍,其中包括中、美、日三国对抗战史的基本观点,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类书籍,还有诸多当代历史爱好者的博文,等等。我把所能了解到的抗战史一一作比较,再结合当代中国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人民口碑进行比较,而后不难发现:抗战史的记录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最后在先生那里得到了一部分比较接近客观的答案:中国的抗战史不真实,它被历史记录者为帝国的需求随意篡改。历史是当代写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写作的形式虽不复杂,但内容却是多样的。

跟随涵石先生学习,我接触到多种多样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首先,我认识到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还有“渣文”的概念等。其次,我看到了写作和其他艺术品共同存在的艺术魅力。先生说过:“写作就如同绘画,得慢慢上色;写作又如同雕刻,得仔细斟酌;写作还如同建筑,在基石上构建房架,再靠装饰美化,等等。”这让我更多感受到写作的艺术之美。再其次,我学到了配色与设计等写作之外的知识。刚如文集不久时,先生给我及其他学员一张景色图片,让我们了解配色的重要性。之后,先生在网站上增添了配色的方法,及色轮配色的教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配色的原理。又在2013年3月,先生让我参与网站建设的配色规划,让我在实践中学会配色。在规划网站色调的同时,先生让我参与了涵石研究院的LOGO设计,我从不会绘画、毫无灵感,再通过先生的提示画出了自己设计的图案。虽然远远赶不上如今的LOGO,但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体验设计。从写作联系到各类知识,再拓展到整个世界,可见写作多彩而有力。

中国的错误教育不断使我误入歧途,而涵石先生却一次又一次地给我指引正确方向。如今我已认识到中国教育存在的多种劣性,它是在中国封建落后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形成,会使人丧失创造力,甚至丢失诚信和人性等。几十年前的中国教育延续到今,它的本质几乎没任何改进,仍会体现在当代或后代的身上。而跟随涵石先生学习的两年,我感受到被先生尊重,提高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探索中国教育弊端的新目标,也清晰地看见未来之路。在未来我希望做一名教育者,为帮助我的同胞们摆脱做中国教育牺牲品的厄运。希望有更多人主动加入到我们探索教育的行列,为自己及后代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两年时光,我跟随先生所学到的只属冰山一角,也很庆幸能够成为先生的学生而继续学习。而在此之前,先生的指导像是一束逢时之光,照亮我人生的黑暗迷途,也照亮了中国教育的迷途。

——————————————————–

修改稿(2):《探索无尽》

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经历给我的人生轨迹留有太多空白。但在2011年9月,我大学即将毕业之际,经忆言介绍让我幸运地遇见了《中国当代文集》,并借助网络跟随涵石先生学习与探索。回想上学时,各科老师用死记硬背等传统教学方法,封建的教育让我耳目闭塞;而在最近两年中,涵石先生教我学会如何探索,并通过探索助我找到人生的答案和部分历史真相,以及学习到各领域的知识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我茅塞顿开,走向无尽的探索。

从上学第一天起,我接触的教育具有强制性。那时小学课程“语文、数学和思想品德”并非教育重点,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主义好”才是。我记得小学老师说:“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这些歌”,可那时年小的我不知这些代表何意,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学,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不会甚至会挨打挨骂。而老师把这样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法也运用到课程里,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甚至把这些歌词什么的写进作文里就会得高分。不管对于课本上的知识,还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学歌的特殊要求,都通过老师为介质来强制学生记住,就等于给学生洗脑。这种强制性教育使我的思维慢慢硬化,就像一块吸满胶水的海绵一样。这样的学习一直持续到初中。

上初中后,我经受的教育具有欺骗性。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小学老师的基础上,尤其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算是“别出心裁”。老师教我们写作前多看看别人的文章,尤其是中考满分作文,背诵名文里的一段话,再把记住的素材拼凑进自己的文章里,从而形成了一篇高分作文。这种写作方式使我的考试作文几乎次次得满分,有时我想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但老师的判卷标准以他的主观意识为准,老师逼着我们去模仿或抄袭别人的文章,让我们欺骗了自己,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没有启发我的创造力,而且还铸造了我形成模仿或抄袭的习惯,也失去了本身的诚信。这些劣性直到上了高中也未能改变,甚至被当作高考中的高分小技巧。

高中时,我承受的教育具有前途性。进入高中后就面临着文理分科,可以就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也可以凭借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大多数人为职业考虑。分科不但会造成个人知识的缺失,也会迫使一些人选择自己不喜爱的而放弃了自己将来真正想做的事,而对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将来自然不会做得多么出色。其次,高中的老师总对我们说:“考大学就是你们每个人的目标,如果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太高太远的梦想对你们来说不现实,另外,大学的课程非常轻松,毕业之后也很吃香….”这些话总会出现在每次班会上,是每个科任老师每天必说的话,不断在我们的耳边重复着。老师把考大学当作我们高中的唯一目标,也说是一个高中生的所有前途。我们对老师的话信以为真而失去了自己的理智和思考,天真的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成功的人生,而把梦想剪碎去拾起其中一片,以为那就是自己的完美人生。但到了大学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考上大学后,我认识到的教育具有空想性。我想象中的大学就像天堂,在那里可得到自由的学习和最美好的向往。可当我带着美好的愿望进入大学后却发现与想象中差之万里,而大学老师说的与高中老师说的更是天壤地别。大学的课程很多,全能型人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时我又以为全能型人才是社会所需,总相信自己的人生能有成功的一天。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不断去看一些名人的演讲视频,去参加学校请来的名师讲座,去学他们推荐看的书籍,等等。那时我天真的以为别人的成功可以复制,而我的脑子就像一个复印件一样,每天在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总期盼着路的那头是成功。临近大学毕业才发现,我所向往的人生是别人的,而在现实面前,我逐渐走向了迷茫而导致看不清人生的方向。

十几年的中国教育扼杀掉我的想象力,阻止了我的创造力,缩短了我的梦想长度,最后逼我走进了人生迷宫。曾记得我的小学梦想是当科学家,初中和高中梦想是考大学,大学里却丢失梦想,而各阶段老师的“教导”使我就这样一步步偏离生命之道。这时,我幸运地遇见了《中国当代文集》和涵石先生,他就像来得逢时的一束光,照亮了我人生的黑暗迷途,并教会我通过探索而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弊端,铸造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涵石先生教我去探索语文教材中的名文。小时候我最爱的课文是朱自清的《春》,当时还整篇背诵下来,当成自己学习的典范,直到在《中国当代文集》上面看到忆言等人对于《春》的评论及改写后,我才带着一些疑问试着去探索其中的错误点,其后发现它并非适合做典范,而是一篇混乱不堪的文章。与涵石先生交流后又证实:《春》是一篇不符合当代汉语写作标准的文章,其具有“结构混乱”、“堆砌词汇”等缺陷,不能入语文教材而误导学生。此后先生又叫我去探索《谁是最可爱的人》,阅读完此文后,我清晰地发现文章里废话连篇,语句罗嗦,不够简洁,等,不算是一篇“可爱”的文章。另外,我自己还试着去探索余秋雨《垂钓》和鲁迅的《藤野先生》,发现他们都存在标题不准确、开篇跑题等现象,之后我又试着改写一些错误的地方,改写过后的段落的确比原文更有条理。这是我第一次尝到探索的乐趣,也激发了我对散文写作的兴趣。

涵石先生让我明白传统散文写作的缺陷。在我印象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说过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散神不散”,而先生说散文写作要遵循“形有序而神不散”,形散会造成文章的结构混乱,甚至造成跑题等。于是我带着这个疑问去探索。除了评论一些传统名散文外,我按照先生的建议去修改自己之前的散文,再把修改文与原文对比,认为修改文更有逻辑性,更容易使读者读懂我要表达的意思;这再次证实了先生说的。这不但是我散文写作的新起点,也是我第二次看到探索的价值。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传统遗留下来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于是我带着更多疑问继续在探索中求知,并以求知为目而继续探索。

涵石先生解答了我对名人的疑问。我从小都崇拜鲁迅,马克思等人,在我心中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伟人,但我没有真正去了解过他们的经历,他们真是一代代人口中传说的伟人吗?我开始有各种疑问,并试图去探索真相,之后发现并非如此,原来鲁迅在所处时代所做的事情和百姓口中说的恰恰相反。透视鲁迅的事例使我对自己崇拜的名人们都心怀疑虑,因此我接着探索我崇拜的其他名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在网上看见一篇文章,里面把马克思解析得清清楚楚,说马克思创立了暴力论,实际上却恰恰触发了战争。我挖空了自己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又仔细分析各国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所引发的战争,恰恰是符合暴力论里宣扬的那样。这是我第二次否定了自己的偶像,也让我体会到探索的力量很强大、永无止境,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去探索和发现正确的新事物。同样,时代需要不断进步,可时代的方向就是正确的吗?好奇心是我不得不去探索与证明这个时代所经历过的轨迹。

我在涵石先生的指导下去探索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当代的发展走向,因此我就从中国近代史入手去探索。先生说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要通过研究不同版本的相关资料,再通过比较与思考得出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我按照先生给出的方法,先对自己最熟悉的历史教材进行研究,大致掌握历史教材里所说的抗战史后,又看台湾版《一寸山河一寸血》历史纪录片,在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上查找与抗战史相关的资料,问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教授,看了一些写抗战史的书籍,其中包括中、美、日三国对抗战史的基本观点,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类书籍,还有诸多当代历史爱好者的博文,等等。我把所能了解到的抗战史一一作比较,再结合当代中国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人民口碑进行比较,而后不难发现:我一直学习的中国近代史与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不一致。最后涵石先生对我说中国的抗战史不真实,它被历史记录者为帝国的需求随意篡改。我才明白自己之前所学的历史是被篡改后的历史。最后,我在先生的帮助下探索到了一部分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真相,其过程让我体会到:探索必须要不断反思,反思从前的历史和自己,借鉴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进步越大,探索的路就越长,人生所处的位置就越高。

跟随涵石先生探索两年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被先生尊重,并体验到教育应存在的真实性,也使我更有信心向更多的疑问发起挑战。同时,先生通过教我探索之道,慢慢地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并用写作的形式训练我的思维逻辑,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使我不断发现新事物,激发了我的创造力。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虽没有完全走出受中国教育弊端所带来的影响,但相比从前,至少我变得更诚信、更有毅力,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树立了新梦想,也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未来之路。如果没遇见先生,如今我还仍走在迷途中,且会越陷越深。

两次学习经历给我的体会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中国的错误教育使我一次又一次地迷失方向,而涵石先生却一次又一次让我看见前路的风向标,也看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我今天跟随先生您所学习到的只属冰山一角,在未来还有更多历史错误或新事物等着我去探索。如今我已是您的学生,将不会再误入歧途。今天是您助我结束人生的错误之路,而明天它有可能将推动中国尽早结束错误的教育之道,甚至建立教育的新方向。

 

8 comments to WJ13-7-06 《两种教育》,终选三等奖

  • EH


    此前,我们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

    在最后评选之前,给这篇文章润色(恰当使用修辞或装饰)

  • EH


    《当代文集 2013》 审核修改建议(3)

    可以润色全文。

  • EH

    1,修改稿(5)可以了:清晰,流畅,故事在讲话。

    2,最后一段可以分成两部分(已经做了分割,以作示范,你可以有更好的完善):

    前一部分是对第2种教育的总结(相当于全文的第6段,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换句话说,这部分和第六段是对称的),后一部分相当于对前后两种教育比较,引出有关议论和真实主题。

    3,到目前为止,结构部分已经完成。接下来可以润色。

  • EH

    以上稿件均已阅读,想法如下:

    1,必须确定文章的形式。有两种选择:1,议论为主;2,叙述+议论(叙述为主,议论点睛)。显然根据已有的内容,后者更好。以叙述为主,让事实说话,然后自然引出议论。

    2,叙述什么?叙述两种教育对你的影响,或者对两种教育的体验。

    3,什么是本文的形式主题?根据以上两点,形式主题=两种教育对我的影响。

    4,真实主题陈述=前一种教育———–,而后一种 —————–。

    5,文章的结构(提纲)如下:

    ——————————————–
    1, 标题:两种教育(你可以有更好的标题)

    2, 首段: …….引出形式主题陈述:两种教育对我的影响(你可以有更好的陈述)
    ———————–
    a, 小学
    b, 中学
    c, 高中
    d, 大学

    3, 中间转折段:总结以上,概括其一种教育,引出第二种教育
    ———————-

    a,探索语文教材中的名文。

    b,认识以往散文写作的缺陷。

    c,解答对名人的疑问

    d,探索真实的抗战

    4, 总结第二种教育,引出结尾段

    ———————–

    5, 结尾段:比较两种教育,进一步深入议论,引出真实主题陈述。

    ———————————————-

    6,从提纲入手。

  • 常一

    落青你好!说实话,我在这里给你们写我的写作感受其实很不自然,因为你们哪个人写得都比我好,建树比我高,我真有点“恬不知耻”的感觉。但因为咱们同为写作的爱好者,都想在写作上有提高,所以,求知心和进取心是相同的;错误和问题也是存在的。
    若是我:
    1,继续对文字提纯;
    2,除首尾段,把中间部分从新进行大调整。把现在分别讲的结构放在一起对比着讲,即:在校时某某的弊端跟函石老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比,这样显得对比明确,段落整洁。

    • 落青

      看到,但希望下次不必太多客套话,这里人人平等,没谁比谁怎样。
      其次,对于主体部分,开始我也想像你说的那种结构,对比着写。可那样的话,多少会夹杂着议论。而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若直白地说出来,显得通俗,文章没内涵。
      因此,我这里采用先后叙事,分两小部分,目的是想用平和的语言表达,让故事本身说话,传递给读者一些看似隐形而明确的结论,然后再在结尾对比议论,表明我的观点。这样的结构很容易让人看明白,也为文章增添魅力。
      我说这些不代表你说的不对,只是以我的水平,把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我写不顺畅,还画蛇添足。哈哈。。。所以这条建议我暂时不能采纳,望谅解!

  • 常一

    评论:
    这是修改稿2: 探索无尽的意见:
    1,出去首、尾两段,中间的叙述部分主线不明确,被分割成两大块,有两头蛇的感觉。和我的《放生》在前三稿的弊病一样,看来得我这种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呵呵~
    2,因为中间的陈述部分的不突出,所以导致首、尾两段在开启和收尾时出现模糊不清,总结混乱。
    3,针对第1个问题,我给你开个方子,至于效果如何,你一用便知。若效果不错,要告给和你“同病相怜”的人哟。我不知道你学过素描么?要学过最好,若没有可亲自体验一下也挺好,因为素描最讲一个整体感。假如在一个物体上同时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光(就是亮点)时,若是要都如实的将其画出来,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这个物体出现“花”的感觉。也就是主次不分,体积感减弱了。因此,绘画老师会一再地告诫学生,“要注意整体,整体!”
    这是修改稿3: 《不同的教育》的意见:
    1,题目改了,内容和题目一致了。
    2,我觉得可以把这句删了“在大学毕业之前,”这一句不凝练,不流畅“这两种不同本质的教育给我的学习体会完全相反,相比从前,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
    先说这些好了。你也知道我是刚入道,与你们相距很大,以上只是我这几天的体会,对与错还望你告诉我。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