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13-8-01 美国学校的捐赠文化

新竹,04-28-2015

几年前,一名耶鲁毕业生张磊向学校捐款近900万美元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引起了一片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谴责张磊的做法是忘本。事实上,这种公众反映与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的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捐赠在美国社会非常普遍而常见,虽然张磊捐款数额巨大,但是在捐赠习以为常的美国社会,这样的巨额捐款并不稀奇。然而,相比之下,在中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中,捐款却只占有非常小的比例。通过张磊的故事凸显中美教育的不同,那么在美国教育中,有着怎样的捐赠文化?

美国捐赠文化源于宗教信仰。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 宗教对其慈善思想的产生和慈善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教徒因其信仰和重视教育的传统, 纷纷捐资兴办大学。宗教成为了美国早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哈佛大学就以其第一位捐赠人约翰.哈佛(John Harvard)命名。哈佛大学1636年成立时起名叫“新大学”(New College)。1638年,身为传教士的哈佛先生辞世,他把所有的图书和一半的财产捐给了这所学校,学校因此改名为哈佛大学。这种捐赠与回馈精神不仅在美国形成了对大学慈善捐赠的传统,而且也形成了普遍认同的有义务为母校捐赠的观念。

美国高等院校中已经形成完善的捐赠机制。首先是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联邦法律到州法律到学校的管理制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捐赠管理制度网络。 政府通过税收法规对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的捐赠进行管理。其次是有效的监管系统。高校通过设立网站, 接受其他非官方调查或问询,主动地进行信息披露。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也可以通过年度调查等渠道向社会披露有关高校的捐赠资金使用情况。再次, 成熟的高校基金会。美国很多大学设有专门的基金会,例如哈弗大学基金会,它们设有董事会、执行委员会等专门机构,高薪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资本运作。与此同时,很多非政府机构在慈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像捐赠人提供信息最终促成捐赠。最后是捐款鼓励政策。美国一项法律规定,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属于公共慈善组织,可以获得捐赠收入。同时,向其提供捐赠的个人和公司依法享有减免税待遇。 根据所捐赠组织类型以及捐赠类型的不同,个人捐赠者可以获得不同的税收减免额。随着捐赠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上特点逐渐成为了美国捐赠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

慈善捐赠与美国大学的发展密不可分。捐款在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经费中所占比例有所差别,从10%到超过60%不等,但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美国,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享受联邦政府的资助和个人捐赠用于学术研究。由于大学性质不同,私立大学所获慈善捐款相比较多。据教育资助协会调查,2008年美国大学收到的慈善捐赠总额达31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创历史新高。收到赠款额度排名前四位大学均为私立大学,斯坦福、哈佛、哥伦比亚和耶鲁,分别收到了7.85亿、6.5亿、4.95亿和4.86亿的捐款。这些捐款有的来自商人,企业家,还有普通的毕业生。他们无论成就大小,都愿意将财富的一部分作为资源回馈社会和学校,因为他们曾经都受益于无数与他们一样的捐赠者,他们的行为只是将这种回馈继续传承。

张磊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中美教育中捐赠观念的不同。美国教育中的捐赠机制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它促成了社会良性循环。相比之下,在中国,以个人名义对教育的捐赠现象并不常见。仅有的一些知名基金会都由香港企业家创立,如霍英东出资设立“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李嘉诚捐资启动“长江学者计划”,邵逸夫在全国高校捐资建设图书馆等等,并且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在全国组织实施。有人要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很少得到个人名义的捐赠?为什么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很少有人想过向曾经读书的学校提供捐赠?为什么人们纷纷研究如何借鉴先进的西方教育,却没有想过我们在此存在的差异?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还是因为缺少对“回馈”价值观所进行的教育?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