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13-8-02 中国学校缺少捐赠

新竹,04-28-2015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高等教育投资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免交学费,还可以普遍获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免费住宿,医疗等。至20世纪90年代,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大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其中,大学的慈善捐赠在西方国家,作为教育经费来源中重要的一部分,普遍而常见。然而,在中国社会却少的可怜。有学者分析,是由于经济的制约,有专家抱怨,是由于不完善的监管机制,大家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是否存在另一种解释?为什么中国大学很少得到捐赠?

什么是捐赠?捐赠一词的英文为Donation。通常指作为公共或慈善用途,给予或捐献,目的有多种。捐赠是施恩,付出自己所有,例如金钱,物质,服务,身体器官,时间,名誉等,去赞助受惠者,例如慈善机构,弱势社群等。在教育领域,对学校的捐赠,则通常指社会组织或个人对学校以金钱或物质形式的赞助。这种捐赠大部分来源于校友,社会名人,公益组织,或者企业。

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慈善捐赠所占公立大学总经费来源的比例非常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立大学的收入基本来源于政府拨款,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建立,来自政府的收入逐年下降,来自市场的收入逐年增加, 到1996年我国开始启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时,来 自政府的收入比例下降到仅占31.2%,来自市场的例上升到68.8%。这种过度依赖市场,尤其是学费收入的来源状况违背了教育的公共品属性。曾有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的高等院校应该是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最像企业的大学。”2000 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逐步增加,这种过度依赖市场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政府拨款占高校总收入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来自市场的比例在35%左右,来自高校自身和社会的比例在10%左右,其中,社会捐赠仅占1%左右。

除此之外,对于为数不多的民办高校,捐赠收入所占经费来源的比例近乎为零。根据一份调查,北京城市学院办学经费收入状况(下图),学校自筹经费占90%以上,政府拨款仅占1%-3%,然而并没有社会捐赠的份额,无论是校友捐款,还是机构捐款,都不占一席之地。这并非是个例,根据2000年一份对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占总经费收入最多的是学杂费约90%。同时,根据一份对38所民办大学的调查,有14所完全依赖学费收入,即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100% ,有9所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90% ,有8所占80% ,占70% 的有4所,占60%及其以下的仅3所。不难看出,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多以学杂费为主,而慈善捐赠对于民办高校的影响近乎为零。

为什么中国大学缺少甚至没有慈善捐赠?目前,大多数专家教授普遍存在三种解释。第一,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缺失鼓励捐款的制度和政策;第三,不完善的监管体制。有人曾好奇,如果真的把这三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中国大学的社会捐赠是否会像美国的一样?富人会捐出自己的土地建学校,建植物园,图书馆,博物馆。中国似乎不缺富人,但是没学可上的孩子却很多。问题出在了哪?

事实上,中国社会缺少的是对“回馈”价值观念所进行的教育。捐赠在被付诸行动之前,只是人们脑中的一个想法。当这种想法深入骨髓,从而形成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所产生的行为就变得自然而普遍。显然,中国社会中这种行为并不多见。除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本性以外,一个人的观念是可以从小通过教育来引导并形成的。如果一个社会,缺少某种正确的,有利的,向善的行为,那么可以推测,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教育一定是有缺陷的。于是,当人们在疑惑为什么中国大学缺少甚至没有社会捐赠时,是时候该反思我们的教育。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