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13-7-05 《脱胎换骨》,终选三等奖

若浅墨,修改稿(4), 05-24-2015

两年前和多数普通人一样我写渣文,不懂艺术,价值观混乱,在我的意识里我的一切认识源自于我的教育。我的教育告诉我,要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命令,为党效力;我的教育告诉我,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直到有一天,涵石的出现改变我一生,他为我传道、授业、解惑,使我在认识上发生了脱胎换骨变化。

以往我认为写作应该是形散神不散。犹记幼年时学校老师曾教育我:散文的特性是“形散神不散”, 这句话被印在书本上,印在考卷上,也印在了我的心上。正是此种观念,轻而易举地贯穿了我整个学生时代,所以我一直误以为散文写作只需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即所谓的“神”)展开来写即可,不必拘泥文章的形式结构。恰恰是此种灌输式教育让我丧失了一个质疑的大脑。二十多年来,我从未怀疑过“形散神不散”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直到先生的到来,他传我写作技巧,授我散文的特点:“形有序而神不散。

如今我认为写作应该是形有序神不散。所谓“形有序”是指写写作要按照一定规则,需要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有章可循而不是混乱不堪。比如:一篇文章从第一段第一句开始便要引起读者注意,接着过渡,引出全文中心思想放在结尾处总领全文。先生曾说:“写作需要遵守某些基本规则。”所谓的基本规则就是指:简洁、流畅、完整、意深和美感。这五项规则由涵石先生提出,它是对当代写作的一个萃取与提炼。先生所提出的全新写作理念在本质上已颠覆了过去几十年的教学观念,这不仅令我重新认识了写作,还令我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到来。

以往我认为艺术只属于那些艺术家。在我以往的认识中,只是单纯的认为艺术只属于雕塑、建筑、设计、绘画等领域。然而事情却并非我所认识这般,在美学基础板块上有一知识点叫配色,其中有五个色轮,皆用来配色。先生告诉我这样的配色令人愉快,被称之为“和谐配色”。在我们的写作中,形容词就好比绘画中的颜色,使用时需保守不可堆砌,否则就如同绘画时堆砌的颜色一样杂乱。

如今我认为写作也是一门艺术。先生从服装设计、建筑、舞蹈等方面来延伸出写作与它们拥有共通性。比如:我们知道服装设计注重色彩搭配;建筑注重构架与色彩装饰;舞蹈则注重流畅与和谐。事实上,这些与写作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写作也注重文章的结构,从开篇第一句话到全文结尾,从语句、段落之间的流畅到斟词酌句的准确运用都是一门艺术。我能感受到先生是在有意识的引导我运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甚至揽括有序的社会,同时也包含宇宙万物的生长、运行与黎民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它们都遵循了简洁、有序的规律,实际上这就是:天道。

以往我认为直觉只是一种感觉。谈到直觉多数人并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在大脑皮层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感觉,多数人把它定义为“直觉”。以往我对直觉亦是如此理解,但是有一天先生却颠覆了我的认识。他告诉我真正的直觉是:“在长时间地对某种现象感觉,认知与思考之时,某种痕迹便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一次又一次,这个痕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以至于你们能够极为强烈地感知它的存在。这就是你们的直觉。”直觉具有普遍性,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皆潜藏着这种能力,但需得到开发。要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一个人经络畅通气血充沛时,他脑子里获取信息的感知能力越强,大脑所产生的影像也会比以往更清晰,持续时间更长久。

如今我认为直觉是一种启发创造的能力。直觉或许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有人直觉敏锐有人却很迟钝,这可能是和人的天分有所关联。总而言之,任何天才必定是一个直觉异常敏锐之人,直觉是真实反映一个人智慧的一种形式,同时直觉也是启发创造力的一种能力。不论你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公务员;不论你是一位工程师还是一位企业CEO;不论你是一位大师还是一位国家元首,你都离不开直觉带给你史无前例的感悟力。直觉是如此重要却总被我们熟视无睹,如若先生不替我解此迷惑,或许我仍是那只迷途的羔羊。

以往我认为共产党是救世主。先生曾让我阅读过一篇名叫《红朝庆典》的文章,文章简洁、流畅而富有深意,完整之外美感充足,而丰富机智的语言却是此文最大的魅力所在。作者以平和之气记录了红朝的庆典,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邪恶的体制,结尾处更是引人深思。读完此文我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领悟到自己竟在谎言与欺骗之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而在我长达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一直以为坚持拥护共产党就是爱国,学习雷锋精神乐于助人就是积善行德,以为是共产党拯救了人民,以为是共产党实行了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事实上,这些只是一种表象。有人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也有人说: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听信谎言的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不断的被重演,在同学、朋友、亲人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但是他们没能像我一样幸运有先生指航,教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是非。

如今我不再认为共产党是救世主。中国的网络是封锁式的,民运人士被关押的,新闻媒体是宣传的,政府官员是贪污的,学术腐败是腐败的,教育是产业化的,整个社会是乱象丛生的。明智的人认为这个王朝是充满邪恶的,糊涂的人认为这是国情需要,合情合理的。今天,数以万计的百姓被谎言蒙蔽,变得愚昧而无知,甚至对这个政权顶礼膜拜,感恩而戴德。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自然人所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力是与生俱来,而政府只是与民众的一种契约关系,民众把自身的权利交给某个党,才有了行驶这种权力的政府。同时也不清楚每个人都有监督政府的权力,如果政府违背了人们的权利,作为与之契约的一方有权力或终或止某个政府,而不是臣服于某个政权之下,在西方这被称为契约社会。

两年学习历程,先生令我脱胎换骨,我已不再相信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艺术只属于艺术家们、直觉是感觉、共产党是救世主。先生传授给我的不仅仅只有这些知识,还有天道。究竟什么是天道?数千年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对其著有名目繁多的解释,却始终无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先生却迥然不同,他用了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天道的真谛:即为简洁、有序。此刻,我切身地感受到先生就像登上了一座高山的顶峰,阅尽世间无限风光后的再回到平和,那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回归后的融洽与和谐。或许是命中注定,早在第一眼浏览文集时我一见钟情而心与之共鸣,一种神往在心里流动。他是那么遥远,但我依然感谢神的赐予,我听到了他的声音,我已是他的学生,正在跟随他的途中,直至永远。

—————————————————————————-

若浅墨,修改稿(3), 08-23-2014

脱胎换骨是一个成语,源于道教。古语有云: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视为脱胎换骨。当代人则用来比喻因接受某种教育,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改造视为脱胎换骨。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来到了《中国当代文集》并结识了涵石先生,在这里我接受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先生为我传道,授业,解惑,使我在认识上发生了脱胎换骨之变化。

我的脱胎换骨之变化从重新认识写作开始。记得在校读书时,我的老师曾教育我:散文的特性是“形散神不散”,并时常拿来考试。正是此种观念,轻而易举地贯穿了我整个学生时代,所以我一直误以为散文写作只需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即所谓的“神”)展开来写即可,不必拘泥文章的形式结构。恰恰是此种灌输式教育让我丧失了一个质疑和反思问题的头脑。二十多年以来,我从未怀疑过“形散神不散”这种观念正确与否。直到有一天,先生告诉我散文特点是:形有序而神不散。所谓“形有序”是指写文章要按照一定规则,需要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有章可循而不是混乱不堪。比如:一篇文章从第一段第一句开始便要引起读者注意,从而过渡再到写出全文的中心思想放在结尾处,这都是一个精心布局的过程。先生曾说:“文章不是口语,而是对口语的提炼和裁剪,文章的语言不同于口语,即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守某些基本规则。”所谓的基本规则就是指:简洁、流畅、完整、意深和美感。这五项规则由涵石先生提出,它是对当代散文写作的一个萃取与提炼,也是浓缩之精华。同时,先生还首次提出:普世价值,简洁流畅,易于翻译,这三点是中文写作面向国际社会所需要的重要条件。先生所提出的全新写作理念在本质上已颠覆了过去几十年的教学观念,这不仅令我重新认识了写作,还令我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到来。

在这道曙光照耀之下,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原来写作是一门艺术。在我以往的认识中,只是单纯的认为艺术只属于雕塑、建筑、设计、绘画等领域,至于写作从不隶属于艺术范畴。然而事情却并非我所认识这般,在美学基础板块上有一知识点叫配色。其中有五个色轮,皆用来配色。先生告诉我这样的配色令人愉快,被称之为“和谐配色”。在我们的写作中,形容词就好比绘画中的颜色,使用时需保守,不可堆砌,否则就如同绘画堆砌颜色一样杂乱。同时,先生又从服装设计、建筑、舞蹈等方面来延伸出写作和它们一样拥有共通性。比如:我们知道服装设计注重色彩搭配;建筑注重构架与色彩装饰;舞蹈则注重流畅与和谐。事实上,这些与写作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写作一样注重文章的结构,从开篇第一句话到全文结尾,从语句、段落之间的流畅到斟词酌句的准确运用都是一门艺术。我能感受到先生是在有意识的教我运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乃至一人一事一物,甚至揽括有序的社会,同时也包含宇宙万物的生长、运行与黎民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它们都遵循了简洁、有序的规律,实际上,这就是:天道。这种教学方式是高级的,通过在传授我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又给予我无限的启发力,让我自己在寻找到的答案中去感受、领悟,从而达到训练无形思维的目的,这比我以往所接受的死板而呆滞地教育要高深久远得多。我非常地清楚自己要想羽化而成蝶,唯有追随先生。

在追随先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感悟到直觉是如此重要。谈到直觉多数人并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在大脑皮层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感觉,多数人把它定义为“直觉”。以往我对直觉亦是如此理解,但是有一天先生却颠覆了我的认识。他告诉我真正的直觉是:“在长时间地对某种现象感觉,认知与思考之时,某种痕迹便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一次又一次,这个痕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以至于你们能够极为强烈地感知它的存在。这就是你们的直觉。”直觉具有普遍性,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皆潜藏着这种能力,但需要得到开发。要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一个人气血充沛、筋络畅通时,他获取信息的感知能力越强,脑子里所产生的影像也会比以往更清晰,持续时间更长久。当然直觉也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有人直觉敏锐有人却很迟钝,这或许是和人的天分有所关联。总而言之,任何天才必定是一个直觉异常敏锐之人,直觉是真实反映一个人智慧的一种形式,同时直觉也是启发创造力的一种能力。不论你是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公务员;不论你是一名工程师还是一名企业老板;不论你是一名明星大师还是一名国家元首,你都离不开直觉带给你的开创性、拓展性、感知性与领悟性。直觉是如此之重要,却总被我们熟视无睹,如若先生不替我解此迷惑,或许我仍是那个身处错误认知当中的孩子。然而,这些只是我脱胎换骨的一个开端,令我产生巨大改变的是价值观的转变。

先生曾让我阅读过一篇名叫《红朝庆典》的文章,正是此文扭转了我的价值观。文章简洁、流畅而富有深意,完整之外美感充足,而丰富机智的语言却是此文最大的魅力所在。作者以平和之气记录了红朝庆典,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邪恶的体制,结尾处更是引人深思。读完此文我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领悟到自己竟在谎言与欺骗之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而在我长达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一直深信不疑的以为坚持拥护共产党就是爱国,学习雷锋精神乐于助人就是积善行德,以为是共产党拯救了人民,以为是共产党实行了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事实上,这些全是谎言。当一个国家的网络被禁言,民运人士被送精神病院,新闻媒体成了宣传工具,贪官污吏泛滥,教育、学术腐败而堕落,整个社会乱象丛生之时,已说明这个王朝开始逐渐走向衰败。任何朝代,民心都需向导,而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竟肆意篡改历史,愚弄百姓。今天,善良的百姓被谎言蒙蔽了双眼,变得愚昧而无知,甚至对这个政权顶礼膜拜,感恩而戴德。有人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也有人说: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听信谎言的人。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不断的在不同人身上重演,在我的同学、朋友、亲人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但是他们没能像我一样幸运有先生指航,教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辨别是非。

判断力是一个人辨别是非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先生的指导下我见识了一次去伪存真。参与文集开发使我接触到了社会不同层次的作者,他们当中有学生,有老师,有作家也有热衷于写作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热爱写作却写不好,他们因长期接受被篡改的历史而变得黑白分不清。有位中学老师,因无法接受先生提出的全新理念而痛苦不已。先生的全新理念旨在训练他学会如何识破真伪,辨别是非。比如:认识所谓的明星大师是被捧到了神的地位而非真有本事,还比如:认清一段真实的抗战史。他无法接受这些概念,因为接受了就代表着他这一生以为正确的原来是错误的,也意味着他此生白活,所以拒绝。这对他来说是残酷的,其实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或因教育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已丧失了一个分辨是非的头脑,他们生活在笼子里,坐井而观天。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自然人所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力是与生俱来,而政府只是与民众的一种契约关系,民众把自身的权利交给某个党,才有了行驶这种权力的政府。同时他们也不知道每个人都有监督政府的权力,如果政府违背了人们的权利,作为与之契约的一方有权力或终或止某个政府,而不是臣服于某个政权之下,在西方这被称为契约社会。可惜,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这种社会理论的只言片语,这是极为可悲的。或许,神在造人之时便忘了给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注入自由、平等的文化基因,才致使他们走了千万年还处在一个思想蛮荒时代。

两年学习历程,先生令我脱胎换骨,涅磐重生。先生传授给我的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知识,还有天道。究竟什么是天道?数千年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对其著有多种解释,却始终无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先生却用了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天道的真谛:即为简洁、有序。此刻,我切身地感受到先生就象登上一座高山的顶峰,阅尽世间无尽风光后再回到平和,那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回归后的融洽与和谐。或许是命中注定,早在第一眼浏览文集时我一见钟情而心与之共鸣,一种神往在心里流动。他是那么遥远,但我依然感谢神的赐予,我听到了他的声音,我已是他的学生,正在跟随他的途中,直至永远。

 

4 comments to WJ13-7-05 《脱胎换骨》,终选三等奖

  • 子姜


    审核修改建议(语言)

    一、标题恰当。主题陈述修改:“在文集,我第一次领悟到好文章不仅要中规中矩,还要讲究和谐、具备创新思维,才能精彩“。

    二、词语修改:

    第一段第1句修改:”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第一次接触到文集“。本段有”“的表述会好些。”第一次认识涵石“”第一次接受新理念“等表述未尝不可。

    第二段第2、3、4句合并为”一直记得在校读书时,老师们讲散文特性是“形散神不散”,我误以为散文写作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所谓“神”吧)展开来写即可,不必拘泥形式,我从未意识到这种写作思维有何不妥。直到遇到了涵石先生,他告诉我……“。

    第三段第1句修改”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第一次从先生那里领略到写作的和谐美“。倒数第2句的”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大的提高“删除。

    第四段第1句修改”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我第一次体会到直觉对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第2、3句合并为”以往我对直觉的理解是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感官知觉,多数人把这种感觉定义为“直觉”。有一天先生却颠覆了我的认识,他告诉我真正的直觉是:“在长时间地对某种现象感觉……”。尾句改为“直觉是引发创造的一种能力,写作需要这种直觉”。

    结尾段第句改为“我的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文集给予我的第一次 却犹如吸入血液中的清新空气,先生不仅让我认识到以往写作中的错误,还使我领会到许多全新的写作理念”。尾句的“正追随他的脚步直至永远”。

  • 落青

    当代文集 2013》 审核修改建议(结构)

    审核通过

  • 常一

    首先感谢笔者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分享出来,使读者受益,且不再有如笔者在未接触文集之前时的那种迷茫和困惑。通览全文,可清晰地感觉到,笔者已很好的将涵石先生对当代散文的基本理念和审美情趣有了领悟和贯彻。如:笔者在文章的模式,段与段的衔接等都可通过全文清晰可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是的,我若不是对当代文集的阅读和学习,恐终生不知这文章里的秘密。只有掌握了要领,才能有所提高;只有去除迷惑,方有顿悟的敞然。最后,愿笔者积极向上,写出更好、更多的佳作!祝好!

  • 风雨流云

    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第一次让人印象是那样深刻。我第一次读到了这样的文章,的确是感知了全所未有的认知,以至于引起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思考!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