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13-1-09:鸦片战争

一言,修改稿(2),02-19-2015

不能正确认识鸦片的人无法从一个客观的角度评价中英鸦片战争。

鸦片是罂粟花汁液提取物,呈黑色胶状。早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的药物志《埃伯斯纸草书》中就有记载,鸦片内含多种生物碱,具有麻醉、阵痛、止咳、 止泻之功效。至19世纪中叶,鸦片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项临床手术,以及药用。如美国内战时期,联邦军队一共消耗了近280万盎司鸦片药酒和500万鸦片药 片;此外,女性也是鸦片的另一消费群体,因为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痛经。当时的西方人称鸦片是“上帝的自用药”。

直到鸦片进入中国,才被开发出了第二种用法,也就是制成鸦片烟,供人吸食。据记载,19世纪初,满清上下,从官员到百姓,从士兵到小贩,从老人到青 年,无不快活在吞云吐雾之中。时人不仅制造了鸦片烟,还为吸食鸦片烟制造了配套设施,像烟枪、烟灯和烟床等,甚至还有人为鸦片谱写了赞诗,如一首《鸦片烟 歌》:一吸香作兰桂馥;再吸味似醇醴熟;三吸四吸不得足;栩栩梦蝶互相逐。国人对鸦片巨大的依赖性,是鸦片在中国屡禁不止的根源。朝廷大臣徐乃济就曾指 出:鸦片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

基于上述,鸦片是好还是坏,已经可以做出判断。作为一种商品,鸦片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到了不同的人手中有了不同的用法,所以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有个愤青曾说:“外国人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来当饭吃。”至少,这句话他说对了。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违反或修改规则是中国文化之一。教科书原文说“英国向中国无耻地走私鸦片”,很显然,这是不正确。鸦片贸易是正当贸易,各国都在进行。真正无耻的是那些将鸦片加工为鸦片烟的人,是那些向社会大众兜售鸦片烟的 人,是那些日夜纵欲的瘾君子,而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人自己。

当人们端正了对鸦片的认识,便会发现教科书的种种疑点,比如虎门销烟。1839年5月21日,林则徐逼英国商人上缴了鸦片19187箱又2119 袋,因运输成本过高,在虎门悉数销毁。请注意,林则徐销毁的是鸦片,是未购买的英国人的原料商品,而不是中国人加工后的鸦片烟,因此叫“销烟”是不准确 的。另外,林则徐逼英商缴货的做法也是荒唐至极的,好比今天超市陈列的刀具,多数人买来厨用,当有人买来犯罪之后,警察不理会犯人却反而怪罪于刀具,还要 求商人上缴所有刀具并销毁,岂不荒唐?

事实上,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一部荒诞的历史,它掩盖了真实的鸦片战争。这不是一场侵略,而是一场以教育为目的的惩戒。它让英国人明白了中国文明的落 后,以及与中国人沟通的不可能性。在战争后,英国被中国人赋予了第二个名字—帝国主义侵略者,这同许多西方国家的结局如出一辙。曾经以恭贺乾隆皇帝八十大 寿为名出使中国的英国勋爵马戛尔尼这样哀叹:“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一百五十年过去了,鸦片已经在中国社会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红朝教育,他被称作是精神鸦片。通过强行灌输给学生虚构的历史,令他们头脑中充斥着对西方 国家的愤怒。任何西方的一举一动,都被理解成为战争的诱饵。离开了战争他们就不会思考问题,就像当年的中国人离开了大烟就不能够生存一样。愚昧而不自知, 曾是中国皇帝的戏称,而把教唆人愚昧而不自知,却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特色。不知是否有一天,我们的教科书也能像鸦片烟那样,被销毁在熊熊大火之中。

————————————————————-

忆言,11-10-2014

在今天中国,随处可以看到外国商品,比如苹果手机、耐克鞋、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汽车。然而,两百多年前,想在中国大陆卖外国商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作为当时唯一畅销的“洋货”,鸦片在中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国际事件。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中,称这一连串事件为鸦片战争,并将其脉络归纳为:英国计划侵略中国—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销毁英国鸦片—英国发动战争—中国丧权辱国。而事实上,真实的鸦片战争并不是书中所讲。

这段故事的背景要追溯到16世纪末,英国商人开始向伊丽莎白一世请愿,希望出海各大洋,寻找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机会,或是发现新大陆。几经周折, 英国商人在亚洲板块最先抵达的是印度,其次是缅甸、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地。时至18世纪中叶,英国人几乎垄断了东亚对外贸易市场,棉花、丝绸、染料和调味品 占主要货物。这期间,为了争夺公海印度洋的贸易航线,葡萄牙人和波兰人曾多次攻击英国商船,迫使英国军队卷入战争,为商船保驾护航。同时,文明的差异也常 常使英国商人在外遭遇不测,所以为了保证商人的安全以及贸易的自由平等,英国在一些国家建立了殖民地。历史教科书第2页说: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 王”,它的军舰横行世界,到处进行殖民侵略。显然这是不准确的,英国人同他国做生意,与横行及侵略都无关。而中国自1757年就闭关锁国,仅剩广州一处通 商口岸供外商活动。所以在英国人看来,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的贸易大门并未敞开。

18世纪末,英国第一次尝试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却以失败告终。1792年9月26日,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勋爵,以恭贺乾隆 皇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此行英方满载礼品600余箱,其中包括乐器、钟表、火枪、天文仪器、车辆等象征英国先进文明的物件。然而,当乾隆皇帝见到这些 礼品时,却不屑一顾,大将军福康安更说:“看亦可,不看亦可。”据使团成员回忆,乾隆不悦的原因有二:一是英国人在贺信中居然狂妄地与中国并称“中英两 国”;二是英国使团不愿意行三跪九叩大礼。巨大的文化差异致使英国代表团此行建交被乾隆认作是进贡,那么对于所有使团提出的包括开放通商口岸、设立使馆、 修建英国商人住所等要求,自然也被乾隆悉数拒绝。1794年3月19日,使团带着失望离开中国,“破冰之旅”宣告失败。马戛尔尼曾哀叹:“当我们每天都在 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对于此事的记录,历史教科书第3页只有两句话,还是位于小字区。丝毫没有提及英国此行的诚意及遭遇 的真实情况,而且“商讨事宜”与上文“横行世界”的说法似乎矛盾。在使团返回之后,英国商人继续像从前一样,经由广州十三行这个特殊组织,在广州与中国大 陆开展贸易。

广州十三行,也称洋行,是广州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南京条约》签订以前,来华外商的任何活动都必须接受行商的监督和管理,且范围仅限于洋 行附近,所有进出口商货也必须由十三行中转买卖,外商不得接触除行商之外的中国人。此外,传达官府命令、制定税率、缴纳外商税款也是由行商来执行。浓厚的 官府背景和垄断的贸易地位致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地方一霸,勒索外商时有发生,内部腐败更成为鸦片屡次在中国泛滥的祸源,《南京条约》中赔款2100万银元的 近三分之一也都是十三行常年拖欠外商的货款。对此所有,教科书只字未提。在很长时间里,英国商品在十三行找不到市场,因为在自给自足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来自西方的银质刀叉和管弦乐器很难得到大众认可。反倒是中国的土特产颇受英国人欢迎,比如茶叶和药材大黄。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英国商人,迫切寻找到一种中 国人需要的商品。于是,鸦片就诞生了。

英文字典里对鸦片(Opium)的解释为:一种呈红褐色有刺激性气味且易使人上瘾的药物,通常做成液体药剂用于麻醉和镇痛。的确,作为一种辅助性药 物,鸦片很早就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引入,用于临床手术。只有到了中国,鸦片才出现了第二种使用方法,也就是做成鸦片烟供人吸食。一时间,满清上下,从官员到 百姓,从士兵到小贩,从老人到青年,无不快活在吞云吐雾之中。时人曾这样赞颂鸦片烟:“一吸香作兰桂馥;再吸味似醇醴熟;三吸四吸不得足;栩栩梦蝶互相 逐。”事实上,自雍正开始,就已经颁布禁烟令,但这个禁烟指的是禁止种植和销售鸦片烟,而不是禁止民众吸食鸦片烟。换言之,中国社会像一个毒窝,始终对鸦 片烟始终保持着巨大需求。对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引入、改造和沉迷,教科书依然置若罔闻,向读者隐瞒了鸦片烟在中国牢固的群众基础,以及官商勾结腐败的祸源。

坐拥数千万“瘾君子”,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诱使各级官商勾结,暗地走私贩卖,以至禁烟令形同虚设。比如,两广总督李鸿宾在任职期间,名义上向道 光帝提出设巡缉船打击走私和偷漏,但私下里却指示“巡船每月受规银3.6 万两,放私入口”,而他的水师副将韩肇庆也与洋船私下达成协议,每箱鸦片收取“保护费”5两至10两。截至1839年,每年从英国走私进口的鸦片已达到 40000箱以上,约合四百万斤。教科书第3页说: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事实上,与“流入”到中国官商私囊中的赃款相比,英国 人收到的货款只是九牛一毛。见此状,湖广总督林则徐于上书道光帝:“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 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怀有同样的想法的道光皇帝正式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对禁烟的理解始终围绕着鸦片的货源,而非祸源。早在1847年,为了防止白银外流,林则徐曾提出:“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 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指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可以看出,林则徐反对的是进口鸦片,而非鸦片本身或百姓吸食。二年 后,当他拥有了权力,则笃定一个念头:销毁所有进口鸦片,不论它是谁的。起初,十三行的行商们企图向过去一样,通过贿赂平息事件,但发现这是徒劳。在第一 封寄给外商的谕贴中,林则徐指出: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具有解毒功效,帮助你们洋人顺利排便,所以你们应当感恩,配合大清禁烟,上缴鸦片。而对于英国商人来 说,鸦片不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私有财产,你可以不让我卖,但不可以要求我上缴,这与抢没区别,所以拒绝缴纳。林则徐知道后很愤怒,不久后通知外商:三日 内必须交货,否则将杀掉一两名广州行商以儆效尤。有人说:用中国人性命威胁外国人,林则徐算头一号。在行商的再三恳求下,英国商人缴纳了鸦片1036箱, 以挽救行商性命。但是,这距离林则徐想要的数目还差很远,在听说有位英国商人颠地反对缴纳鸦片之后,林则徐当即决定要逮捕他。被迫躲到英国商馆的颠地,受 到了一位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保护,这个人叫查理.义律。

在义律眼中,颠地不是鸦片商人,而是一位应当受到保护的英国公民。常年生活在中国的经验告诉他,如果交出颠地或者任何一名英国人,等待他们的只有死 刑。面对此景,义律向林则徐提出申请,只要林能够出具盖有官方大印的明文约定,不让他与颠地分开,他愿意与颠地一同进城会谈。但林则徐并没有理会义律的申 请,派兵包围英国商馆,执意要人。见义律拒不交人,林则徐马上撤走在英国商馆服务的中国杂役,并断水断粮,甚至连夜派人在商馆周围敲锣打鼓,使洋人无法休 息。这样的情况持续数周以后,无奈之下,1839年3月27日,为了避免人员伤亡,义律代表英国政府劝告英国商人缴纳鸦片,一切财产损失由英国政府照价赔 偿。至5月21日,林则徐共收缴鸦片19187箱又2119袋。因运输成本过高,道光帝责令林则徐在虎门将鸦片销毁。至此,以上所有体现林则徐无知、鲁莽 和野蛮的事件历史教科书均未提及,反而在第4页中说:虎门硝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他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的林则徐是中 华民族的伟大民族英雄。很显然,这些结论是荒谬的。正如上文所言,误以为从此鸦片禁绝的林则徐,根本没有认清鸦片烟在中国的本质。

早些时候,朝廷大臣徐乃济就提出:鸦片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的确,只要背后有无数满清“烟 民”和腐败的贸易链条做保障,鸦片泛滥在中国是注定的。虎门硝烟后,鸦片价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因货源稀缺导致价格暴涨,引来更多官商为了赚钱,投入走 私。这个时候,再次担起禁烟大任的林则徐又将所有责任归咎于英商,从而引发了甘结风波。

所谓甘结,与中国传统刑罚“诛九族”原理相似,既一人犯法数人同罪。林则徐要求所有在华英商签署一份保证书,保证本人不再贩卖鸦片,并且与他人互相 担保,只要有一人违反则一同治罪。这种带有恐吓性的中国制度与西方注重公民个体的文明相互冲突,所以英国商人拒绝签字。知道义律是总管,林则徐便要求他代 表所有英国商人签字,而义律的回答却是:“我没有权力代表任何人签字,连我们的女王陛下也没有。”林则徐听后很愤怒,认为义律在撒谎,因为在林的认识中, 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之后,林一边派人写信给英国女王通报义律的不忠言行,一边将义律等全部英商从虎门赶到澳门,宣称如不签甘结协议则永远不要回来。正值 此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几名英国水手在醉酒后与中国人发生冲突,在群殴中打死了一名叫林维禧的中国人。义律最先得知此事,第一时间对受害人家属给与了赔偿,随即展开调查。 两天以后,当事件传到了林则徐那里,他不由分说立刻带兵前去要人,坚持杀人偿命。由于此时英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庭审、辩护及陪审团旁听是必要程序,所以 林则徐这种“一命换一命”的野蛮做法使义律无法接受,尽管他承认在中国犯罪的英国水手应该接受中国的法律审判。矛盾之下,义律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 法》,他作为驻华监督,拥有领事裁判权裁决此事,对五名水手分别处以在英国监禁三个月至半年不等,另处罚金。谁知林则徐真的派人翻译了《万国公法》,在得 知没有领事裁判权这一概念之后,他彻底失去了理智。

林则徐故技重施,酝酿已久的鸦片战争宣告开始。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停止一切与英商贸易,遣散华工,断水断粮,并派兵开进澳门,驱逐所 有英国商人出境,包括许多从未涉及鸦片贸易的正统商人。此时,被迫住在英国货船里的义律回顾了之前所有发生过的事件,从十三行贸易到鸦片买卖再到虎门销 烟,从商馆被困到甘结风波再到林维禧案。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对调解中英问题的彻底无力与失望,他越来越认识到:文明的落差使得中英两国之间已经不存在 沟通的可能,不打一仗,英国人永远在中国得不到公平对待。因此,1840年初,义律正式向英国政府寄出请战书。历经4个月的激烈辩论,英国议会最终以 271票赞成262票反对,通过了对华发动战争的决议,宣告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综上所述可知,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中记录的鸦片战争是不真实的,是带有导向性的,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学生说:历史书教育了我,让我知 道了英国、美国、日本、法国…这些国家都是坏的,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是好的。今日的仇恨教育代替了两百年前的闭关锁国,他们对人的影响是共同的:使人 缺乏价值体系而行为野蛮,毁人不倦。尽管越来越多中国人可以买到苹果手机,耐克鞋,进口汽车,但买不到的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进步。除非有一天,我们的教科书也能像鸦片烟那样,被人们倒进汪洋的大海…

 

1 comment to WJ13-1-09:鸦片战争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