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13-1-36:英雄人物

若浅墨,03-30-2015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是被后世之人赞扬,或是被人们遗忘,但是他们的事迹却是真实存在的。随着朝代的更换,当今人们谈论的英雄人物由原来的真实人物变成了小说中的人物。如:《小兵张嘎夺枪记》(见附件一)中的张嘎就是一个被人们称赞的“英雄人物”。教师是怎样教学生向“英雄 人物”张嘎学习的呢?

课文以夺枪为线索,详细地记叙了张嘎夺枪的过程。 张嘎的奶奶被日本人杀害之后,他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有一天几个日本士兵闯入了张嘎家,这为他夺枪获得了机会。日本人撞开屋门,闯进了屋, 追着东躲西藏的母鸡时,被区队长他们刺死。日本官见势不妙,转身逃跑。张嘎站在院门口,急忙把门一关。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一声枪响,日本官被击中 了,滚到了张嘎脚下。他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朝日本官身上拍去,发现不顶用,日本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他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 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

《小兵张嘎夺枪记》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篇课文节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从课文本身来看,他就虚构的小说中的一节。从整个故事来看,它 带有浓烈地戏剧性而缺乏真实性。从逻辑上来讲,它不符合常理。从作者对张嘎的形象的设计,以及对他语言上的描绘来看,带有夸张性而缺乏可信度。可是,教科中的宣传却让张嘎成了一名“真英雄”。事实上,小兵张嘎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原型可考证。课文无法是想借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给学生树立一种价值观。

教师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给学生树立英雄形象,教育学生爱国爱党。有很多学生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写下了读后感。比如:有一篇作文写到(见附件二): “小兵张嘎在凶狠的日本鬼子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沉着无畏 的高尚品质,是一个真正的抗日小英雄!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一篇如此说:“张嘎这位小英雄和我们差不多大,却比我们懂得的多,他爱国、为党效劳。我要向他学习!”孩子们的感悟千篇一律,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要爱国爱党。教师可以教学生爱国,但是绝不能谈爱党。何为党,又是爱谁的党?

《小兵张嘎夺枪记》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张嘎是一个假英雄,教科书编造了谎言。在中国的教科书中还有很多子虚乌有的故事,如:《小英雄雨来》、《我的战友邱少云》、《朱德的扁担》等。教育应该教给学生真实,而不是用谎言来欺骗学生。假的东西本就与诚信背离,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说到底都是假。尤其是用于教育学生的教材中,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价值观,如果一开始所传递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谎言,那么孩子长大了必定谎话连篇,教育也就不再是育人而是害人。

———————————————————————–

黄涛,10-20-2014

抗日战争已过去多年,如今人们选择用影视剧记录的方式,来铭记以往仇恨或教训。从抗日影视剧中,多数人了解无名历史,看到很多知名的抗日英雄。著名 影视剧《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张嘎,就是人们心目中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更是几代少年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小兵张嘎》被编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作为励志形 象,以教育青少年爱国。

抗日谍战剧《小兵张嘎》改编自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是爱国主义红色经典之作,是特色儿童军事题材影片。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河北省保定市小嘎子,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龟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这出人意料的抗日壮举,让张嘎成为人民普遍公认的少年英雄。

影视剧中的张嘎机智勇敢,爱憎分明。如: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的奶奶牺牲了,这使嘎子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为了报仇,嘎子偷偷溜进鬼子司令部,看见日本人要骑摩托车走,他就找来两个钉子,将摩托车的轮胎给放了气,又将两个钉子放进鬼子的车里,那几个日本人没注意,在钉子上疼的“哇哇”大叫,车子没开多远 就翻了。此类情节有很多,都充分体现出英雄张嘎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并十分痛恨日本人。他和胖墩、乐乐等结成了儿童军团,与日本人斗勇,其种种事迹赢得了 广大观众的赞赏。

除了影视剧,张嘎的英雄事迹被写进语文教科书中,作为教育典范。(课文见附件一)通过教案可知: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重点是要求学生感受张嘎的机 智勇敢。比如:勇夺枪时的动作“抓、拍、扑、压、咬、夺”体现出机智勇敢。类似的特写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日本人最凶恶的句 子,与张嘎最勇敢的句子,并不断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兵张嘎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老师这样总结:“在战争年代,孩子们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他们勇敢的参加战斗, 像嘎子这样的英雄战士还有很多。老师简单讲述《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的故事。请学生听完后谈谈感受。”老师从小兵张嘎一文,引导学生认识到更多的抗日英 雄,并要求其写出读后感。

在网上,可看见很多孩子对《小兵张嘎》的阅读感悟。(例文见附件二)有一篇文中这样说到:“小兵张嘎在凶狠的日本鬼子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沉着无畏 的高尚品质,是一个真正的抗日小英雄!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一篇这样说:“张嘎这位小英雄和我们差不多大,却比我们懂得的多,他爱国、为党效 劳。这种坚强、勇敢、机灵的精神让我佩服!要向他学习!”孩子们的感悟千篇一律,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日本人可恨,小兵张嗄勇敢,我们后代要勿忘国耻,铭 记仇恨。

联系附件一和附件二可知,此文的教育目的是教孩子们记住仇恨,爱党爱国。教师们所要求的正确理解课文,意图正是如此。无数事实证明,教案的设计是成 功的,教育的目的已实现。人们都在庆幸学生们学有所成的时刻,却忘记了历史的本源,忘记了审视其正确性,就盲目教导学生模仿。而事实上,让孩子从这影视剧 和教科书中受这种教育,无形中加深了孩子盲目的抗日仇恨,反而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今所看,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教科书,《小兵张嘎》都不够资格作 为教育典范。而正确的教育需让人知道:仇恨并不是引导成长的方向。

通过教育审视与反思后,得出结论:小兵张嘎并算不上英雄人物。他只是被虚拟与宣传的某种形象,为迎合红朝统治者的需要,以教育手段实现其目的。在这 种教育下,孩子不会从历史中意识到正确思想,反而延续了仇恨信念。这种信念会造成孩子心理畸形,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一种教育没有教人树立正确价值观, 那它毁人不倦。有人说:几十年前的中国孩子已经受战争磨难,今天或将来的孩子,仍离不开类似的种种磨难洗礼,它绝不亚于战争之苦。

【附件一:小兵张嘎夺枪记】

嘎子刚走到院门口,猛然看见两个鬼子,东张西望地朝这边走来。嘎子心想:不好,区队长他们还在屋里呢。要是没准备,双方照了面,一交火,把村里的鬼子都招来就不好办了。

 

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一个鬼子晃了晃手中的长枪,龇(zī)牙咧(liě)嘴地嚷了几句,让嘎子让开,他们要进院里去。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你们想找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
鬼子恶狠狠地用枪把嘎子往旁边一拨,大步往院子里闯去。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道:“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
鬼子们气势汹汹(xiōng)地闯向正房,嘎子跟在他们身后。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间挎着一支手抢。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两个鬼子撞开屋门,闯了进去。一进屋,他们就像饿狼似的东翻西找,惊动了灶(zào)边卧着的一只母鸡。母鸡咯(gē)咯叫着站起来往外跑。鬼子兵连忙去捉母鸡。母鸡东躲西闪,最后一头钻进西屋的门帘子里面去了。
鬼子兵上前一挑〔tiǎo〕帘子,突然,三把刺刀从里面一起刺出。他嚎(háo)叫一声,翻身栽倒在地。原来区队长和战士们刚才听见了嘎子在院子外的喊叫,已经做好了准备。
鬼子官见势不妙,哇呀一声,转身就跑。
嘎子正站在院门口,见鬼子官往外窜,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的一条腿被绊了一下,身子一栽,跌在了石阶上。他一边在地上滚着,一边往掏外那把手枪。
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啪的一声枪响,鬼子官被击中了。他身子一拱,滚到了嘎子脚下。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sàozhou),使出浑身力 气朝鬼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wàn),把手枪夺了下 来。鬼子官一翻身把嘎子踹(chuài)开,想去夺枪。区队长一甩手,又补了他一枪。鬼子官腿一蹬(dēng),不动了。
随着一片冲杀声,反攻开始了。战士们从屋里涌出,冲向了大街。鬼子们纷纷四下逃散,有的被击倒了,有的举手投降〔xiáng〕……
嘎子紧紧地跟在部队后头,不时回转身来,得意地比试着他刚从鬼子身上夺来的新枪,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比兴奋的神情。

【附件二:《小兵张嘎》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本书。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扫荡中,张嘎的奶奶不幸被害。 嘎子为了替奶奶报仇想加入八路军,共-产-党看嘎子年龄太小没有同意,但是嘎子从不灰心,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当上了八路。嘎子小小年纪便有了入八路打鬼子的 志愿。他的勇气、聪明才智,还有吃苦耐劳的毅力让我感动,感动他对友情的生死与共;感动他与奶奶的深厚感情;感动他们为了抗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

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激-情年代,仿佛听到了英雄们在战争中那铿锵有力的步履,仿佛看到了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日寇的动人场面,深切地 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那可敬可爱的英雄人民,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那至诚至厚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催人 奋进。

阅读此书,感触颇深。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今天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不能不感慨 万千,虽然现在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但是,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历史启迪仍然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正如聂荣臻同志所说:“用尽全国一切文字也形容不出敌人的残暴。”惨-案桩桩,血债累累,宛如扎在人们心中的一把刀,无以复加的痛楚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时 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1 comment to WJ13-1-36:英雄人物

  • 忆言

    1. 本文的要点是,通过制造英雄人物改变人们的认识,而事实上,这些”英雄“不是真的英雄,只不过是宣传带给人们的幻觉。张嘎作为一个实例(形式主题)是其一,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同样的”英雄“,百姓被崇拜、被脑残、被教育。
    2. 基于上述,可见要点是”人物“,但作者写文却放在了”仇恨“和”抗日“,这就跑题了。
    3. 建议本文形式主题只针对《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将里面虚构的、放大的、有误导性的细节都写出来,结合观后感做综合分析。舍弃教科书部分。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